本报北京电近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利用3年时间,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,形成科学规范、责权清晰、运行顺畅的管理机制。
《方案》要求,到2025年末,我国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、手术并发症、麻醉并发症等负性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下降,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.8‰,住院患者手术后获得性指标发生率不高于7.5‰,手术麻醉期间低体温发生率、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一步降低,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,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制度得到全面落实。
《方案》从术前、术中、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出4个方面15条具体举措。在术前,医疗机构要围绕手术风险、手术人员能力、患者风险加强评估与管理,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并做好术前准备,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。对存在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,严格核实术前药物应用情况,防止出现意外。在术中,医疗机构要围绕手术设备和设施、手术人员及环节、患者与手术过程等核心要素和环节加强核对核查,防止出现差错,保障手术安全。避免出现计划手术医师与实际手术医师不一致的情况,保障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和麻醉医师全程在场。在术后,医疗机构要做好术后转运衔接、即时评估、恢复管理、出院指导等方面工作,尽可能消除术后安全隐患,保障患者术后康复。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、早期康复、心理治疗、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,促进术后患者康复。
在优化手术服务机制方面,《方案》要求,推动医疗机构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手术室使用情况,及时动态调整手术室排台,提高手术室资源分配合理性,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。同时,推动择期住院手术向日间手术转换,并按照《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》要求,建立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日间手术组织管理架构、工作制度和机制,逐步扩大日间手术服务范围。
国家卫健委指出,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谱变化,手术的种类和方式也不断变化。持续监测显示,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开展的手术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,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良,手术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,但包括手术并发症、麻醉并发症等在内的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,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