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塘锣鼓诞生于清朝的中后期,形成于清光绪年间,到了清末明初,马塘锣鼓已有了正式的乐谱。据《马塘镇志》记载,马塘锣鼓诞生一百多年来,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植根于马塘民间,每逢春节、集会,马塘锣鼓的旋律便响彻整个马塘地区。
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为了使马塘锣鼓吸收更多的营养,当时马塘商界人士为扶植这支民间艺术奇葩,主动出资,雇了黄壳儿船,让民间艺人专程去苏州拜师学艺,学习昆腔和高曲,由于受昆曲和高腔的影响,马塘锣鼓更流畅、动人,韵味更加浓厚,同时也健全了谱点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塘锣鼓谱点。
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马塘文化站在区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,组织了人力、物力,对马塘锣鼓的谱点进行了修订,同时投排了马塘锣鼓,并参加了由南通市总工会组织的文艺调演,马塘锣鼓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文艺界的赞扬。
马塘锣鼓起初只是四五人演奏,节奏比较单纯,随着时代的发展,马塘锣鼓由单锣、单鼓发展成双锣双鼓、多锣多鼓演奏;由起初的四五人发展为七八十人一齐演奏;民间艺人根据马塘锣鼓的旋律,逐渐将打击乐器和弹拔乐器有机结合,由开始的心、堂发展成锣、板、钹、堂锣、堂鼓、单皮鼓等多种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,后来又添加了吹奏乐器,加强了演奏效果,使马塘锣鼓更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,曲谱纯朴,节奏明快,音韵优美,起落有致、变化多样。
俗话说,“锣鼓一响,脚底板着痒”,马塘锣鼓响到哪里,人群便聚集在那里,小则三五成群,大则百人聚会,逐渐形成千人云集,万人聚会的盛大场会,每次盛大的集会,马塘锣鼓总唱主角,马塘锣鼓先后进了灯会、庙会,被和尚、道士、尼姑以及更多的艺人吸收。据《马塘镇志》记载,马塘锣鼓诞生一百多年来,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植根于马塘民间,每逢春节、集会,马塘锣鼓的旋律便响彻整个马塘地区。该项目2008年被列入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(供稿单位:如东电商中心)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